全国咨询热线
首页 > 产品中心 > 豆制品
蒋委员长:啥是欢迎外宾的最高境界 那就是盟军士兵吃得比我儿子好

来源:星空体育app下载入口    发布时间:2024-12-23 13:19:01

  

蒋委员长:啥是欢迎外宾的最高境界 那就是盟军士兵吃得比我儿子好

  1945年春,重庆某高级军官俱乐部内,一位美军上校正在享用丰盛的午餐。牛排、鸡蛋、新鲜蔬果摆满一桌。恰逢蒋纬国路过,看到这一幕,不禁摇头苦笑。要知道,就在前一天,这位"二太子"还在和他的装甲部队士兵们共进午餐,一顿饭不过是白米饭配咸菜,外加一小块豆腐。更令人唏嘘的是,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这位委员长的儿子曾经靠着"偷鸡摸狗"才能打打牙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堂堂国军统帅的儿子,在自己的国土上,却要过着如此清苦的生活?而这些远道而来的盟军士兵,却能享受着近乎奢侈的待遇?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3年深秋,四川某驻地,蒋纬国正在和连队的弟兄们分享一顿简单的晚餐。桌上摆着的是用包谷面制成的杠子头馍馍,这种面食在当地并不少见,做法也很简单:将包谷面和成团,搓成长条,再切成四段。但就是这样简单的食物,却让这位"二太子"吃出了别样的滋味。

  "没有油水的杠子头馍馍,吃多了容易便秘。"一位当时在蒋纬国连队服役的老兵回忆道,"我们连长从不搞特殊化,每天和我们吃一样的饭菜。"这种清苦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

  在军营里,能吃上一顿带肉的餐食几乎成了奢望。有一次,连队里来了一条母狗,士兵们戏称它为"汉奸",因为这条狗总能吸引来不少公狗。蒋纬国和士兵们打趣道:"这只'汉奸'倒是帮了我们不少忙。"每当有公狗被引来,士兵们就将其捉住,改善伙食。

  1944年初,一位军需官员前来视察,看到蒋纬国的伙食状况后大吃一惊。这位"二太子"的体重已经从入伍时的152磅骤减至112磅。当时的军需官提议要给连队特别调拨物资,却被蒋纬国婉言谢绝。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连队的战士们发现了一片野生榆树林。榆钱可以食用,这对于当时的连队来说无异于意外之喜。从那以后,每逢榆钱成熟的季节,战士们便会采摘榆钱当作加餐。

  有一次,连队驻扎在四川某山区,几名士兵在巡逻时发现了一户农家养的几只鸡。为了给连队加餐,他们商量着要"借"一只。蒋纬国得知后,立即制止了这种行为,并且拿出自己仅有的一些钱,让士兵们去和农户商议购买。

  1944年冬天,一位美军联络官来到蒋纬国的连队。用过午饭后,这位美军官员惊讶地问:"这就是你们平时的伙食标准?"看着桌上仅有的白米饭和几样素菜,美军官员随后写了一份详细报告,报告中提到:"即便是委员长的儿子,也和普通士兵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

  当时的军中流传着一句话:"要想吃肉,得靠战士们省口粮来换。"每当有机会能弄到一些牛肉,战士们总会主动让给指挥官。但蒋纬国每次都坚持要和大家平分,从不多取一分。

  1944年10月的一个清晨,昆明城内的集市上突然传出一阵骚动。当地一位负责肉类供应的商人急匆匆地跑到省政府,报告说城郊最后一批可供屠宰的耕牛也已经不够美军一周的供应了。这则消息很快传到了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的案头。

  数据显示,当时驻扎在昆明的10600名美军,每天的伙食消耗是惊人的:至少需要35头牛、50头猪,外加1000只鸡。按照美军的规定要求,这些肉类必须是新鲜宰杀的,他们拒绝接受任何冷冻或者罐头制品。

  一位当时负责美军伙食供应的商人回忆道:"美军的伙食标准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每天早上,他们要求每人供应4-6个鸡蛋,午餐和晚餐各需要半磅以上的新鲜牛肉。光是水果,一天就要准备三次,每次都得有不同品种。"

  事实上,这种高标准的伙食供应早在美军抵达昆明之前就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担忧。1944年初,美军后勤部门就向昆明方面提交了一份详细的伙食需求清单。当时负责接洽的官员看到清单后,立即向上级报告说这些要求几乎没办法满足。

  但由于《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的约定,民国政府必须确保美军的供给。为满足这一要求,昆明当局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他们第一步在周边几个县设立了专门的牲畜收购站,将农民手中的耕牛以高价收购。随后,又在城郊建立了专门的屠宰场,确保每天能按时向美军营地供应新鲜肉类。

  一位参与过供应工作的退休干部曾经透露:"有一次,美军的伙食供应出现了短缺,一位美军军官直接找到省政府,要求必须在24小时内处理问题。最后,我们不得已从300公里外的大理紧急调运了一批牲畜,才勉强维持了供应。"

  这种情况在其他驻有美军的城市也都会存在。1945年春,重庆的美军营地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伙食监督委员会",负责检查每天送来的食材是不是满足标准。如果发现食材不够新鲜或者数量不足,他们会立即向中方提出抗议。

  据统计,仅在1944年下半年,昆明地区就为美军提供了超过6000头耕牛、9000头猪和18万只鸡。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当地正常的畜牧业产出能力。到1945年初,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当地的耕牛存栏量已经下降到了战前的三分之一,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生产。

  更让当地官员头疼的是,美军对食材品质的要求异常严格。他们坚持要求牛肉必须是当天宰杀的,且必须是特定部位的肉块。一位曾在美军营地工作过的厨师回忆说:"每天早上,美军的伙食检查官都会来验收食材。假如发现肉质不够鲜嫩,或者切割方式不对,整批食材都会被退回。"

  1944年初夏的一天,重庆郊外的国军第23集团军驻地内,一场例行的伙食检查正在进行。检查官打开了伙房的米缸,用手指轻轻一抹,立刻发现了掺杂在大米中的沙石和糠皮。这批军粮来自四川某地的应急储备,由于仓储条件简陋,大米品质严重下降。

  根据当时的军需记录显示,国军士兵的每日口粮标准是:大米1.4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2钱。至于肉类供应,依规定是每周两次,每次2两。但实际执行中,由于后勤补给困难,这个标准往往无法达到。

  一位曾在第23集团军服役的老兵回忆说:"那时候能吃上一顿干净的白米饭就算是不错了。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把米里的沙子和杂质挑出来。有时候运气好,能在米里找到几颗花生米,那可是难得的'加餐'。"

  在重庆某部队的军需处档案中,保存着一份1944年的伙食开支记录。记录显示,一个连队100多人的一个月伙食费用约为3000法币。这笔钱在当时,甚至不够在重庆城里买一头中等大小的猪。

  军需官员不得不想尽办法来解决部队的伙食问题。在四川某地驻扎的一个师,专门组建了"农耕队",利用驻地附近的荒地种植蔬菜。但由于缺乏农具和肥料,收成并不理想。有时一亩地的产量还不够一个排的一周蔬菜供应。

  1944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虫灾袭击了四川某些地区的农作物。这直接影响到了当地驻军的口粮供应。一位当时的连长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的午饭,全连只能喝稀粥。晚上,让弟兄们去山上采野菜充饥。"

  更令人担忧的是军队的蛋白质摄入问题。依规定,部队应该定期供应豆制品来补充蛋白质。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豆制品价格持续上涨,很多部队已经无力采购。一份来自某师的报告数据显示,该部队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发放豆制品,士兵们只能靠咸菜和偶尔的野菜维持。

  在云南,情况则更为严峻。由于大量粮食和肉类被优先供应给盟军,当地驻扎的国军部队不得不降低伙食标准。一位驻扎在昆明郊外的营长曾经记录:"今天换了新一批军粮,竟然是去年的陈米,而且发霉变质严重。但在当前情况下,也只能这样了。"

  为了应对这种困境,一些部队开始采取自救措施。在四川某地的一个团,官兵们利用休息时间在营区周围开辟了一片菜地。他们将打扫营区时收集的废弃物制成肥料,种植一些耐旱的蔬菜。虽然产量有限,但总算能为部队增添一些新鲜蔬菜。

  在重庆某高地驻防的一个营,由于补给线过长,运输困难,官兵们不得不采取更极端的措施。他们在营区附近的山坡上养殖山羊,既不用专门购买饲料,又能保证部队偶尔能吃上一顿肉食。但即便如此,每个月能分到羊肉的机会也不过一两次。

  1944年8月的一个傍晚,重庆黄山官邸内,蒋介石正在和几位高级军官商议对美军供给问题。一位参与会议的军需官员提出,是不是能够适当降低对美军的供应标准。蒋介石立即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并说道:"宁可苦了自己的军队,也不能亏待盟友。"

  这番话很快传遍了重庆的军政高层。一位当时在场的将领后来透露,蒋介石在会后特别叮嘱,要求各地驻军无论如何都要确保美军的供给,即便是牺牲自己部队的伙食标准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这种看似"委屈求全"的做法背后,是蒋介石的一步精心布局。1944年9月,美军观察组到访重庆,专门考察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蒋介石授意随行人员带领美方人员参观了几个伙食条件最差的部队。

  在视察四川某部队时,恰逢午饭时间。美军观察组看到的是:数百名国军士兵围坐在简陋的饭堂里,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稀饭和几片咸菜。这种强烈的对比让美方观察员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状况令人堪忧。"

  这份报告很快递交到了罗斯福总统的办公桌上。1944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原定的对华军事援助金额提高了30%。其中专门列出了一项"后勤补给改善专项基金"。

  在昆明,一位美军军需官员曾经向其上级报告:"中国方面对我们的供应几乎到了倾其所有的地步。就在我们享用牛排的时候,他们的士兵却在啃玉米饼。这种情况实在令人不安。"

  1945年初,美军驻滇指挥部收到一份来自中方的请求,希望可以适当调整供应标准,以缓解当地的物资紧张。美方不仅立即同意了这个请求,还主动提出要从印度运来一批罐头食品,以减轻中方的供应压力。

  但蒋介石却再次否决了这个提议。他向美方表示:"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履行盟国间的承诺。"同时,他又秘密指示各地政府,继续维持对美军的高标准供应。

  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国民政府高层引起了一些争议。有的人觉得没有必要如此委屈自己,但蒋介石的态度始终很坚决。一位曾经参与决策的高官后来说:"委座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向美国证明,中国是一个可靠的盟友。"

  在重庆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有将领提出要求美方分享一些物资给中国军队。蒋介石当场表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一时的物资周转,而是要赢得盟友的长期支持。"为了体现这一点,他甚至命令自己的儿子蒋纬国所在的部队,继续保持最基本的伙食标准。

  这种刻意为之的"苦肉计"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1945年春,美国国务院一份内部报告中这样评价道:"中国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优先保障美军的供给,这种态度值得赞赏。"

  1944年深秋,四川省农业厅收到了一份来自綦江县的紧急报告。报告称,由于大量耕牛被征调供应美军,当地的秋收工作陷入困境。一位当地农会负责人在报告中写道:"全县可用于耕种的耕牛不足往年的四成,很多农户只能用人力来完成翻土工作。"

  这种情况在云南表现得更为严重。1944年底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昆明周边地区的耕牛存量已降至1937年的三分之一。一位在昆明郊区经营农场的老农回忆说:"那时候,为了凑齐美军要的牛肉,收购员甚至把一些未到年龄的小牛也收走了。"

  粮食产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1945年初,重庆市粮食局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由于耕牛减少导致耕地面积缩减,市区的大米供应已然浮现缺口。当局不得不从湖南紧急调运了一批稻米,以维持市场供应。

  在昆明,这种连锁反应体现在肉类价格的飞涨上。1944年下半年,猪肉价格较年初上涨了近三倍。一位在昆明开设肉铺的商人记录道:"以前一头猪可以供应三天,现在不到一天就被美军采购部门收走了。普通百姓想买点肉,只能等着看有没有剩下的边角料。"

  物价上涨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1945年2月,重庆某区发生了一起因肉价争执引发的。当地档案记载,一群市民因无法负担高涨的肉价,包围了一家专门供应美军的肉铺,要求降价销售。最后还是警察出面才平息了事态。

  为了缓解这样的情况,各地政府开始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在四川,当局开始推广"代耕互助"政策,鼓励农户之间共享剩余的耕牛。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可用的耕牛实在太少。一位基层干部在工作报告中写道:"现在十户人家才能凑出一头耕牛,轮到后面的农户时,农时早已过去。"

  在云南,政府尝试在美军营地周边建立专门的牲畜养殖基地。但由于饲料短缺和技术落后,这些基地的产出远不能够满足需求。一份来自昆明畜牧局的报告数据显示,1945年初建立的三个养殖基地,半年后只能满足美军两周的肉类需求。

  更严重的是,这种局面还影响到了工业生产。在重庆某机械厂,由于运输用的牲畜被征用,工厂的原材料运输出现困难。厂方不得不购置了一批人力车来维持生产,但效率大大降低。

  1945年春,一位美军军需官员在考察报告中写道:"中国方面为保障我军供给,已经付出了极大代价。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保障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份报告引起了美方高层的重视,他们开始考虑调整对中国的物资需求计划。

  在一份保存至今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总结中,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物价变动的情况:从1944年秋到1945年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了4.2倍,牛肉价格持续上涨了5.7倍,大米价格持续上涨了3.1倍。而同期普通工人的工资仅增长了不到一倍。这些数字直观地反映出了当时民生经济所承受的压力。

上一篇: 我国疾控中心:大豆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5% 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

下一篇: 2023-2029年我国腐竹职业工业链全景研讨及商场趋势猜测陈述